• 《少年包青天2》:文武全才卢有涯,拥有复活甲最多的死者

  • 发布日期:2025-10-12 14:56    点击次数:183

    画工精湛,还会研究各种墨汁,会武功,医术也不差,这在《少年包青天》里应该算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了吧!他就是小蜻蜓的义父卢有涯,剧里给他的人设定位就是天才型的选手,但也是比较悲剧的一个天才了。

    编辑

    促成他悲剧的最大一个成因就是他太傻太单纯,或许天才艺术家就是比较偏执,性情比较古怪,脑子里除了画画,卢有涯基本上不会有别的复杂想法。所以他才会对冯止水丝毫不设防,自己的画被盗用了也浑然不觉,还傻乎乎地以为这是一场合作。

    编辑

    卢有涯对画画很有兴趣,也很有天赋,可惜没有遇到伯乐,一直也没有人欣赏他的画作,属于怀才不遇那一类型的。

    展开剩余96%

    编辑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画画他有自己的执着,而且沉迷起来脾气还会有些不好,像小蜻蜓让他去吃饭,他都会凶巴巴地回应:“我在作画的时候不要来吵我“!

    编辑

    编辑

    除了画画外,他也很喜欢研究各种墨汁,在《牡丹亭少女》这幅画里他就用上了遇水不会溶化的墨水,还有风干了会消失但遇水又会显现的墨水。画作的名字叫《牡丹亭少女》,可是画面里却没有出现少女的踪迹,这就相当于留下了一个画谜供世人去猜,自然会有很多爱画之人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从而对这幅画产生极大的兴趣,难怪在画出这幅画的当天,他不禁大喊说终于可以让世人欣赏他的画了。

    编辑

    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冯止水的,冯止水于他而言就像是伯乐一般,会欣赏他的画作,还给他提出了建议,表示如果想要在画坛有所作为,就应该闭关潜心作画,不要受到外界的打扰。他可以将自己的书房贡献出来让卢有涯专心画画,而他就相当于是卢有涯经纪人帮他运作一切。

    编辑

    卢有涯相信了,他来到了冯止水精心布置好的书房。冯止水把酒窖改成了画室,上面是他本人的专属书房,下面就是卢有涯画画的地方,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卢有涯的存在。

    编辑

    但是这一切被冯止水的妻子颜四娘知道了,好奇的颜四娘到了酒窖就看到了卢有涯。颜四娘是个大美人,当初追她的人很多,可她独独选择了冯止水,就是因为觉得冯止水是个有才之人,却没想到冯止水只是懂得包装而已,而且也并非真心爱她,一看她患了病就立马变了态度,对她很是冷淡。

    编辑

    颜四娘在见到卢有涯的时候刚好犯病了,这时候略懂医术的卢有涯为她诊治,她才发现这才是真正有内涵的有才华的人,于是颜四娘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卢有涯。

    编辑

    编辑

    编辑

    可她不敢跟卢有涯说她是冯止水的妻子,就骗他说她是冯止水的妹妹,还编了个瞎话,卢有涯并未起疑。

    编辑

    编辑

    后来冯止水在外已经筹谋好了一切,就扬言说要闭关,出来之后就高兴地表示自己要成功了,外人只当他是画出了满意的画作,可只有他知道是卢有涯画出了绝世好画。他早就打定好了一切,把卢有涯的画占为己有,署自己的名字,所以出名的是冯止水,而根本就无人知晓卢有涯的存在,他只是冯止水的枪手而已。

    编辑

    编辑

    纵使再单纯,卢有涯也察觉出了不对劲,但他早就没有了反抗的余地。

    编辑

    编辑

    冯止水早就知道颜四娘偷偷与他见面的事情,为了能够控制他,冯止水不惜利用颜四娘,他在给卢有涯的酒里下了药,让两个人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关系,自己反倒成了那个被戴绿帽的人。

    编辑

    编辑

    卢有涯担心颜四娘会受到欺负,只能答应继续给冯止水提供画作。

    编辑

    编辑

    还好卢有涯也不算太笨,他在煎熬了两年后,画出了《牡丹亭少女》,把画交给冯止水,但却没有告知他这幅画的秘密。

    编辑

    冯止水作为画家本人却无法解释这幅画,时间久了难免会遭人怀疑,可是不管他怎么鞭打卢有涯,卢有涯都不愿意告知,因为他知道只要小蜻蜓有一天看到这幅画就一定会为他申冤的。

    编辑

    做完最后一件事,卢有涯不愿意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他就让颜四娘给他带来毒酒,想要一死了之。颜四娘对他从来就不是虚情假意,卢有涯要死,她也不愿意苟活于世,两人就一起喝了毒酒。

    编辑

    编辑

    编辑

    可没想到冯止水赶了过来,他不可能愿意放弃这么一棵摇钱树,就先让雷管家给颜四娘灌粪水,试图让她把毒酒给全吐出来。

    编辑

    按理来说,卢有涯喝的毒酒多,又时隔那么久,等冯止水回到酒窖的时候应该都救不回来了。但他居然还没死,只是昏迷了。

    编辑

    于是想要趁乱抢卢有涯这棵摇钱树的冯永吉,也就是冯止水的弟弟,就想带卢有涯离开酒窖,让他也替自己画画。

    编辑

    这个时候冯止水刚好回来撞到,两兄弟起了冲突,正当他们打急眼时,卢有涯醒来了。冯永吉知道自己不可能拥有卢有涯了,就干脆一拍两散,他用斧头砍卢有涯的后背,直接就把卢有涯砍倒在地了。

    编辑

    冯止水自然不想再放过这个老是给自己惹麻烦,还想要抢自己摇钱树的弟弟了,就用刀砍了冯永吉,然后让雷震把他丢到府中的冷翠园。

    编辑

    又是喝毒酒,又是被斧头砍,这回卢有涯应该是死透了吧!但是,并没有,等冯止水第三次回到酒窖的时候,卢有涯又醒了,命是真的硬了。可这回冯止水想着反正都已经撕破脸,不可能再有合作机会了,就直接往卢有涯嘴里灌毒酒,想要毒死他。

    编辑

    等雷震回来时,卢有涯看起来已经没有意识了,他们俩就合力把卢有涯藏在酒窖的暗格之中,想着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编辑

    编辑

    我当年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反转到这就该结束了,冯止水就应该是凶手。可是我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有一次反转,被藏在暗格里的卢有涯居然还没死?阎王爷心里都郁闷了吧!这赶了他好几回,老是往我这来?卢有涯估计只想说:我领个盒饭怎么这么难?

    编辑

    最后是想要去偷画的常安走到了酒窖,他以为画藏在暗格之中,就打开了暗格,倒下来的却是卢有涯?不过看到卢有涯是紧闭双眼的,常安就想着他应该是死了之后被人藏在里面的,还松了一口气。

    编辑

    可谁知道,卢有涯突然又睁开了眼睛。

    编辑

    常安本就是爱慕颜四娘的,看到卢有涯就如同看到情敌一般,抓起手边的砚台就朝卢有涯的头砸了下去。

    编辑

    编辑

    这一回,卢有涯才是真的死了,六年后才被包拯他们发现尸骨。

    编辑

    不得不说,卢有涯真是《少年包青天》里拥有复活甲最多的死者了,一晚上相当于被杀了四回,先是喝毒酒,然后被斧头砍,接着被灌毒酒,最后被砚台砸才终于成功领了盒饭。

    编辑

    还好最终也算是还了他名声,冯止水一干人等也必定会受到惩罚,可以瞑目了,只是可惜了他的才华,始终还是没有遇到那个懂他的伯乐。

    在写《少年包青天》关乎崔明冲的文章下,总会有很多的评论表示不明白崔明冲有三年的时间为何不选择拆掉写着云霜诗词的石碑,为什么要留下一个证据让别人猜出他和云霜的事呢?

    编辑

    首先,当然是导演不让拆,不然包拯就没有证据能够联系起来参透崔明冲是凶手了,但这样子的用意其实要说也是说得通的。

    剧中公孙策给包拯介绍石碑来历的时候就曾说过,当初云霜在京城是很出名的,很多公子哥为了见她一面愿意豪掷千金,和她见过面的人都知道她的嘴里经常念着一首诗:水上鸳鸯,云中翡翠;忧佳相随,风雨无悔;引喻山河,指呈日月;生则同襟,死则同穴。

    编辑

    在云霜自杀后,这首诗更是被人拿来各种解读,再加上云霜死后尸体被千里湖的鲤鱼围着,白鹤也在她身边不肯离去,尸体漂浮了两天才沉下去,作为有上帝视角的我们自然知道是有百日醉在作祟。

    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一个很邪门的现象,于是这首诗传着传着就跟考状元挂上了勾,传言只要解开诗谜就能高中状元,也算是一个好寓意,所以这倒也算是误打误中了,因为真正能够解开诗谜的人必定就能联想到崔明冲,有了太师女婿的帮助,何愁考不上状元呢?

    编辑

    在这种传言的加持下,这首诗几乎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连远在庐州的公孙策都听过这样的传言,只不过他不信这些罢了。

    再后来,或许也是为了图个好意头,就在千鲤湖边建了一座碑,上面刻了云霜生前常常念叨的那首诗,彼时崔明冲应该已经因为想要逃离云霜自杀这件事而申请去云南出差了,所以建碑的事轮不上他参与。

    而这三年里也没有人解开碑谜,自然也没有人把这首诗跟他挂上钩,崔明冲也慢慢放松了警惕,毕竟这首诗哪怕是最后包拯揭秘我个人都觉得蛮牵强的,如果不是知道崔明冲和云霜,怎么可能联想到这首诗里嵌合了两人的名字?

    编辑

    阮文浩和向天问压根儿就不是先解了诗谜才知道崔明冲和云霜的关系的,他们应该是那天在鲤跃居的门口见到崔明冲,然后突然想起来三年前来赴京赶考的夜晚,他们看到崔明冲和云霜本来一个弹琴一个跳舞,结果云霜突然倒下,从远处看他们就算不知道云霜是不是中毒,但应该是看到云霜跳湖后崔明冲没有施救行为,再结合碑上的诗文,他们这才猜出了崔明冲和云霜的关系,并以此相要挟。

    编辑

    不得不说,阮文浩、向天问和周八斤这三个人的记性是真好啊,三年前见过的一对陌生男女,还是晚上,都能够记忆犹新?像我www.iw2v3.cnAAA这样的脸盲仔别说三年前了,三天前见过的我都不一定能够记得住,所以每次看到那些悬疑破案剧问某一天几点在做什么的时候,我都觉得太牛了,问我昨天的事估计我都要好好想一想。

    编辑

    崔明冲应该也是没想到他会被人认出来,但那个时候他就算想再去毁了石碑也没有任何理由了,名不正言不顺,且这首诗早都人尽皆知了,石碑存在与否对这件事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他本来是想把罪名推给赛中原,就差临门一脚,连包拯都中圈套了,没想到公孙策却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他的才能,破解了诗中之谜,他唯有对公孙策下毒。

    编辑

    也正是因为公孙策中毒,让包拯预感到事情或许还没有结束,恰巧他又发现周八斤的死有蹊跷,并不是所谓的喝醉酒溺水身亡,这才破了案。

    所以,关于崔明冲为何不拆掉石碑,我觉得一是他没想过这个诗谜真的会被人破解,二是他不知道当年他和云霜在一起时被三个人看见了,三是他觉得这首诗已经被大家熟知,即使拆掉石碑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看《少年包青天》这部剧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最喜欢的都是公孙策,他真的是称得上翩翩人才,性格带有公子哥的傲娇,但在大是大非上他的立场很鲜明,正如八贤王所言,他是一个理直气壮的君子。

    编辑

    他虽然对包拯一直有瑜亮情结,不服气自己作为府尹之子且才情兼具,却老是输给包拯,可是他并不会因此去做一些小动作来给包拯穿小鞋。在包拯因为自己执着真相害得整个庐州几乎要陷入生灵涂炭时,是公孙策让八贤王宽慰包拯;在蒙放假死后,包拯一蹶不振天天买醉,是公孙策骂醒了包拯;得知包拯家境不富裕,不想上京这么早,他主动表示可以承担他的费用......

    但这样的公孙策在剧中却像个陪衬的绿叶,我能理解包拯是主角光环,肯定很多的高光镜头都是他的,可总是标榜着为社稷着想,爱惜人才的八贤王和崔明冲为何也看不到公孙策的才华呢?就连戒贤下毒都只给包拯下,不毒公孙策。

    论学识,他在天鸿书院的考试中可是拿到全优的,反观包拯除了文和乐理这些得优外,他的骑射只能得个良,而且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有公孙策一对多的知识比拼,说明他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

    编辑

    他只是在破案的逻辑上常常略逊包拯一筹,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正如第三部的包拯所说“公孙策太懂了”,他看很多线索都是比如说这幅画很有意境,这个书法很有特色......但包拯却会透过字画看出不寻常之处。

    所以在破案这一块,包拯总能抢先公孙策一步探寻到真相,但是抛去主角光环,公孙策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为何不受重视呢?

    首先,因为没有主角光环的缘故,有时候他已经快要猜到凶手了却会因为被下毒而错失高光时刻,所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略逊包拯的,说难听点就是“菜是原罪”!

    编辑

    八贤王和崔明冲也知道他满腹诗书有才华,可这样的人在朝廷中比比皆是,同届的考生中也有很多同类型的人才,像是被杀死的阮文浩和向天问虽然人品不佳,但冲他们的自信程度,学识上应该也是蛮不错的,还有没来得及参加考试就被蒙放杀死的展俊在书院的成绩跟公孙策也是不差上下。

    编辑

    所以公孙策的才华没有特别的亮眼,不像包拯会破案那样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对真相的执着和对事情逻辑的思考在朝廷中独树一帜。

    其次,八贤王起初对包拯的评价是说“像他年轻时候一样幼稚”, 说明他年轻时可能和包拯一样有满腔的热情,做事犯轴认死理,这样不圆滑不轻易妥协的性格固然不太适合官场,可也注定会成为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不畏强权,他甚至敢直接硬刚庞太师,而且他也很会灵机应变,就像太后找他的时候,他就很聪明的三言两语就把自己摘了出来。

    编辑

    这一点是从小在府尹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公孙策有所欠缺的,他很懂官场之道,很了解实事,很周全会顾大局,那就意味着他可能会因为要顾全大局而失去一些东西。

    就比如在第三部里,他因为不想挑起战争,所以可以不顾真相而把罪名安在王海霸身上,最后还没恢复记忆的傻大包揭开了他的心思,他才去告诉对方其实真凶另有其人。

    如果在翻龙劫的案子中是他首先想出来八贤王宁死也要守住秘密的原因,我觉得他是能理解的,甚至也可能就顺着八贤王把这件事圆了过去,不会像包拯这般执着,在八贤王三番两次的提点下依旧不放弃。

    八贤王他们在官场之中见惯了这样的人,是个懂得为官之道的好官,也会真心为百姓做主,但没有包拯纯粹,简单来说就是:朝廷之中,公孙策常有,包拯不常有!

    编辑

    所以,八贤王他们自然是希望包拯和公孙策都能入朝为官打配合的,可若非要二选一,公孙策会成为被放弃的那个人。

    重温了一遍《少年包青天》中存在感最低的案子——魔法幻影,我一直都不明白戚老爹和丫头为何要这样大费周章地去报仇,他们跟蒙放和常雨不同,蒙放和常雨在庐州布局多年没有动手没有报官,是因为他们力量太过薄弱,他们的复仇对象分别是已经当了天鸿书院校长的应明院士、位列朝廷三品官的阳企山阳大学士、驻守在庐州城百里以外的木都统将军、有一丢丢武力值的瞎子。

    编辑

    除了瞎子没啥背景外,其他的三位在别人眼里都是很正派的形象且都有一定的权威,所以蒙放和常雨不选择报官我是能理解的,况且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证据指向这四个人是屠了侉仡族的元凶,即使报官,官官相护倒霉的只能是他们兄妹俩。

    他们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当年幼小没有报仇的能力,成年后对方却又已经飞黄腾达,他们只能布局吸引这几位先聚集到庐州才用计来报仇。

    但戚老爹和丫头不同,丫头的父亲是押送官银和西域贡品的陈将军,官银和贡品被劫,再加上众多士兵全部身亡,这么轰动的案子如果报官,官府肯定会重视的,况且康乔四人本来就是几个无名小卒,武力值也没有多高,及时去报官肯定能将几人绳之以法,丢失的官银不说全部找回,至少也能找回很大一部分。

    编辑

    编辑

    可他们却没有选择报官,而是在来燕镇蛰伏,一等就是三年,三年来他们俩过得很清苦,就在镇上的祠堂有个安居之所,戚老爹身体不好都没舍得花钱去医治。

    为了能够吸引康乔等人出现,他们故意散布消息说玉梨的鬼魂在山洞出现,还编出了一首诗:冰冰凉凉血,疏疏密密风,谁共涉流水,倚仗石桥东。

    结果这几个抢劫了官银不知足还惦记着金龙的四个人真的心动了,他们借着彩云天到来燕镇表演的名义想要探寻一番,希望能够真的找到金龙,寻得宝藏。

    但戚老爹和丫头早就已经想好要如何对付他们了,先替换掉熊炎表演时用的磷粉,让武功比较好的熊炎在表演时身亡,然后再一一杀掉其他的人。

    编辑

    可他们没有料想到康乔等人也在秘密谋划他们的计策,而且康乔并不像外表那般娇滴滴,她是个很懂得利用自己美貌蛊惑男人为她卖命的人,而且她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独吞金龙,打斗中戚老爹被他们杀了,赔上了自己性命到头来也没有像他对玉梨承诺的那般手刃仇人,康乔和司马昂也就是被官府抓了而已。

    编辑

    相当于戚老爹和丫头蛰伏三年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要是早报官去抓这四个人,怎么会让他们逍遥三年呢?

    那么戚老爹和丫头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何当时不报官呢?

    这次重温之后,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他们应该是不太敢去报官,因为这件事首先错的是陈将军,朝廷让他押送官银和金龙是出于对他个人能力的信任,一般完成这样任务的人做事应该小心谨慎,对任何接近他们的人都保持警惕,可是陈将军在路上遇到了欢喜月杂技班的玉梨似乎就全然忘了自己的任务的重要性。

    编辑

    他主动邀请玉梨他们一起同行,路上又没有防备之心,这才让康乔他们有了可趁之机,给所有的将士下了蒙汗药,一支本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队伍被几个人团灭,说出去都没人敢信。

    编辑

    估计戚老爹也是这样想的,一旦报官,陈将军这边死了都还要被人诟病,朝廷不仅不会记功,反而可能还要追责,搞不好会牵连到丫头,所以戚老爹选择了这么迂回的报复方式。

    可惜事与愿违,精心部署三年还不如蒙放和常雨的复仇,至少他们俩做到了真正的手刃仇人,如果不是包拯最后查出真相,两人已经复仇成功离开庐州了。

    在写《少年包青天》不解之谜的时,我曾经的很多困惑都得到了解答,现在看着看着我时不时又会冒出新的疑惑新的想法,不得不说,经典的剧真的是有常看常新的魅力啊!

    我今天的不解之谜就是——凌楚楚他们在弄清楚隐逸村之谜后就离开了村子,没多久隐逸村就被庞太师给屠村了,那么凌楚楚是否知道这一切呢?

    出村的时候,凌楚楚表示自己只要有空就会回村看望大家的,可是李四叔却说能离开这就不要再回来了,他心里很清楚隐逸村迟早是会被发现的,能够躲在这20多年已然是赚到了,况且七兄弟只剩他一个人,他也不想继续独活了,我觉得如果不是庞太师突然杀进来,他可能都打算关了刀厂,让大家自由选择去留了。

    编辑

    所以庞太师带着封一寒来屠村,他看到封一寒就没了任何反抗的心思,不然以他的武力值和对隐逸村的熟悉程度虽然没办法保下整个村子的人,但自保逃跑我觉得是绰绰有余的,只不过他不想再过这种躲躲藏藏的日子罢了。

    编辑

    之后就没再提过隐逸村的事了,凌楚楚跟着包拯从京城到相国寺再到庐州,一直也没有回去过,是后来八贤王的案子涉及到了凌楚楚手上的黄布才提过一嘴。

    在隐逸村的最后,大家已经知道李四叔他们曾经是大内侍卫,只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才会拖家带口逃到这里,一躲就是二十多年,甚至因为唐二中途想离开就直接把他们一家都杀了,这就说明他们背后肯定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

    编辑

    后来,翻龙劫这个案子本来八贤王猜出秀珠目的已经故意引导包拯误认自己是真凶了,可是包拯却觉得这个案子还有疑问,太后生怕包拯查李妃查到当年狸猫换太子的事,于是就派手下去直接杀了包拯一行人。

    刚好庞飞燕为了庆功拿了一大坛酒过来,在打斗中酒染上凌楚楚从隐逸村带出来的半块黄布,这本是凌楚楚爹专门存放在书房里的,凌楚楚就当成遗物带了出来,想留个念想。

    结果没想到,黄布染上酒后竟然显现了字,因为只有一半的内容,所以包拯对此也是一知半解,但从仅有的内容可以知道,这块黄布跟皇宫千波殿有关系,所以包拯他们断定这一定跟八贤王的案子脱离不了关系。

    编辑

    当时凌楚楚表示想知道这个黄布的秘密可以直接回隐逸村问李四叔就明白了,但包拯表示回隐逸村最快来回也要三天,而八贤王已经即将被砍头了,根本等不及。

    编辑

    所以他们觉得最快的方式就是去皇宫查大内侍卫崇庆七鹰,这才发现凌楚楚的爹和六位叔叔的姓氏刚好跟崇庆七鹰的对上了,甚至连擅长的武功都能刚好对上。

    编辑

    虽然知道崇庆七鹰的出逃肯定跟案子脱不了关系,毕竟这巧合得根本无法解释,但包拯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他在六子那看到了tongnan.vmsrqya.cnAAA同样的另一半黄布,并看到跟皇上一模一样的手镯,他把酒倒在黄布上,结合凌楚楚那块黄布的内容,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清楚地显现在了两块黄布上。

    编辑

    在包拯揭露真相的时候,说到凌楚楚的爹刚好就是崇庆七鹰之一,庞太师和太后都还很淡定,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崇庆七鹰已经全部都死了,是后来包拯表示他已经知道六子就是皇室遗孤他们才变了脸色。

    不过,六子本就没有要当皇帝的心思,他也知道自己即使被扶持上位也只会是一个傀儡,所以他宁愿带着自己的亲娘李妃出宫,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而包拯和公孙策他们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皇宫这么一个大秘密,不被暗杀已然是万幸了,他们选择在一个小地方当个教书先生,第二部一开始就只出现了包拯、公孙策、展昭三个人,根据他们的对话包大娘和凌楚楚都各自游山玩水去了,凌楚楚更是由一个本来就差捅破窗户纸的暧昧对象变成了妹妹。

    编辑

    公孙策和庞飞燕虽然也是我的意难平,但成不了我可以理解,庞太师把他视同跟包拯一伙,而且以公孙策的傲娇个性他也不可能屈从于庞太师的门下。

    但包拯和凌楚楚就真的断得莫名其妙,明明只是差一个表白了,结果直接成了妹妹。

    再说回我的疑问,凌楚楚究竟知不知道隐逸村被屠呢?我觉得在翻龙劫这个案子的时候应该还不知道的,但游山玩水前凌楚楚多半是回过隐逸村的,看到村子里血迹斑斑的惨状她再愚钝也该想明白了,只是她没有那个能力去复仇,所以干脆选择像李四叔所言的四处游历增长见识,肆意江湖。

    发布于:河南省